2014年11月
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是脆弱的,人生的感覺是迎來送往,腦海中一頁又一頁的歷史記憶,卻似乎不帶有情感,不那麼地真確。
少數朋友偶爾好奇地詢問:我與網路精神問題者混在一起有何可交流?
面對這個問題,我總是回答有捐款,哈哈哈。它應是簡單又可接受的答案,不同主觀與責任,不必多言。
其實,它是緣份。宗教師可選擇信徒,亦可隨緣教化。當有一群人是罵不走時,它亦必生命中的緣份,不輕於一人,不排斥它。宗教師只願接受主觀願意接受的事理,心靈是有極大缺陷的。生命是平等的,它是造物主的傑作,我可以把人趕走,但,當他又回來時,我應該內省思索他在我生命中存在的意義,縱然只是一位流浪漢。
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洞明了緣份,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反映這一點現實緣份,成功捕捉到了上帝旨意,進而成就出後人無可企及的文學巔峰。雨果的悲慘世界深刻了描繪出了這一點現實緣份,那是宗教家的責任。
宗教家的服務對象不同於社會大眾,主觀思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。您可以遠離罪犯,逃避惡緣,惟宗教家卻必須海納百川以成有容乃大。
我於2004年離開佛教寺院,這十年的修行,主要工作之一是輔導清寒人士成為成功人士,從來不接觸亦不輔導有錢人家庭的兒女。因網路際遇,你們這些清寒人士一時有緣,可惜緣起緣滅。網路輔導的難度遠高於現實輔導,它是事實,然其獨立性將更加穩固。
在功利主義拜金盛行的時代,你們日後還想遇到輔導清寒人士的老師,恐怕得等下一輩子了。
老讀者能理解多少哲思,受用多少,即會按照自己經濟條件而復撥出相應的捐款額或協助。它是定律,亦是因果。我在宗教界十多年,又以常年顧問,對此因果事實會不明白嗎?
智者捐的多,其因是受用大,錢滾淺,不明真相者,自以為聰明。我明白告訴你們這些貪小便宜的人,你們的一生是貧困潦倒的命格,兒女沒有成就,不孝順,家庭分崩離析,更談不上重病時有誰會關懷。
當你和別人比較高低時,當你自以為賺到時,其實你賠最多!
<本篇完>